→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56期       2007年第2期                        2007年4月编印

          

本期要目: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五大效应

★解读“示范校计划”精神

明确学校内涵建设思路

★端正思想

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关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学科前沿动态

如何认识新会计准则对证券市场影响

姜国华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的开始披露,200711日起实施的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汇报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毋庸置疑,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计量和汇报方法的改变将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数字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与以前年度可比性减弱。但是,要正确认识新准则的影响,我们需要对以下若干问题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出现错误评价新会计准则影响的情况。

  首先,新会计准则中的一些规定将改变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平均水平。基本来讲,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到一个新的均衡水平上。要认识到这一点,让我们先看看市盈率是怎样决定的。企业股票的价值是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会计准则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虽然在短期内,如一年,现金流和盈余因为应计原因可能有差别;但是从比较长的期间来看,如十年,现金流和盈余基本上是相同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投资界使用的投资价值评估模型既有现金流折现模型,也有基于盈余的剩余收益评估模型。两者在较长的衡量时间内评估结果基本应该一致,因此,我们可以用盈余来构建模型评估企业价值。

  新准则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比以前的准则更多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这样,如果上市公司持有金融资产,其盈余当中就包含了金融资产在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我们设想一个企业,它的资产完全是金融资产,这样,金融资产期间内公允价值的变化即是企业损益表汇报的盈余。但是,金融资产,如股票的价格变动是很难预测的。我们只能预测金融资产未来期间的盈余都等于股权资本成本。例如,一个股票现在每股价值是1元钱,股权资本成本是10%。那样,现在预测未来各个期间的盈余都应该是0.1元。对于这个企业来讲,其股票价值是0.1元每股净盈余除以折现率(股权资本成本),结果正好是1元。市盈率则是折现率的倒数。例如这个企业的折现率是10%,其理论上的市盈率将是10倍。

  2007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8.36倍;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平均市盈率是39.91倍。之前两市的平均市盈率曾长期徘徊在40倍以上,甚至曾达到60倍左右。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以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总是很高呢?再看前面的例子。假设企业的折现率还是10%,但是企业资产并不全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而是50%金融资产,50%生产性资产。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而生产性资产按历史成本计量,并遵守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导致生产性资产产生的盈余倾向于保守,平均来讲低于实际经济利润(企业价值增加)。这样,企业本期间汇报的盈余中既包含了历史成本、稳健性原则的影响,又包含了公允价值的影响。其结果是在企业价值相同的情况下,企业盈余水平低于完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的盈余水平。这样,市盈率公式的分子不变,分母变小,市盈率水平自然大于完全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市盈率。

  依次类推,如果同一个企业完全没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即所有资产的计量都基于历史成本原则和稳健性原则,企业的市盈率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市净率。相对于历史成本与稳健性原则下的净资产值,公允价值方法下的净资产值自然会增加,在企业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市净率在完全或部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下会降低。

  所以,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要求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项目的范围的扩大,必然会降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因此,最近股票市场整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并不一定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要上升。正好相反,随着公允价值方法被更多的上市公司的采用,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将下降,而不是上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是很慎重的,适用范围和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同时,一部分公允价值变动是直接记入股东权益项目的,而不经过损益表项目,所以,公允价值方法对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小的。

  在认识新准则影响中需要正确理解的第二个问题是投资者是否还可以根据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上市公司价值。有评论人士认为在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后投资者再依赖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股市是否过高、是否出现泡沫将会发生非常大的问题。这种看法是一种误解。从最简单的逻辑来说,对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讲,因为它们持有的金融资产属于有活跃交易市场的股票或债券,因此新准则的要求并没有向投资者传递新的信息。即使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者自己也可以从交易市场上轻易了解到这些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也就是说,这部分公允价值信息是投资者原来就有的。这样,一方面,企业价值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改变;另一方面,投资者的信息所有量也不因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方法而有差异,从而,说公允价值引入会削弱市盈率和市净率的作用是没有道理的。

  更重要的,新会计准则改变了盈余和净资产的计量和汇报方法。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经营活动相同,企业价值相同,一个采用原准则,另一个采用新准则,它们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必然不同。如上面所论述的,使用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会低于使用原准则汇报的企业。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说新准则汇报的企业市盈率和市净率就失去了判断企业股票是否出现泡沫或股价过高的作用。就像两条道路,一条道路限速是每小时20公里,另一条限速是每小时80公里。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就无法在第一条道路上判断一辆汽车是否超速了。

  因此,在新旧准则转换之际,投资者要做的是调整他们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而不是放弃对市盈率和市净率的应用。就像我们在两条不同限速道路上要使用不同的判断汽车是否超速的标准一样。当投资者正确调整了通过市盈率和市净率来判断市场行情的坐标后,股票市场上就不会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即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不会因为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化而发生超常的变化。即使上市公司盈余因为持有的股票价值上升而提高了,但是投资者现在使用一个较低的市盈率,因此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不会循环推动,出现自我解释的现象。

  第三个认识新会计准则中的问题是新会计准则是否会加大金融类资产或投资性房地产类资产占资产主要部分的企业的风险。有评论人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将导致应用公允价值方法较多的企业的净利润和净资产大幅度波动,并因此认为新准则导致了企业风险的增加。这也是一种误解。会计准则问题从来都是一个如何汇报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是一个如何帮助投资者理解企业经济现实的问题。会计准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企业的经济现实或增加经营风险。

  因此,以上三个问题是投资者需要加以深入、透彻理解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可以帮助投资者正确吸收即将大批到来的上市公司根据新准则准备的一季度财务报告中包含的信息。事实上,从市场对包含了新准则部分信息的2006年年报的反应来看,新准则的实施效果是比较平稳的。一方面的原因是投资者能够充分、正确地理解新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影响,包括本文提到的对市盈率、市净率、及经营风险的影响。另一方面,应该看到,大量的上市公司甚少涉及应用公允价值的项目,所以公允价值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并不大。

  会计信息是一种商业语言。新会计准则就像是一种语法更通顺、词意更精确、表达更完整的语言,它可以把同样的企业经营的状况更及时、准确地转达给投资者。所以,新准则将更有利于投资者理解企业的价值,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但是,我们不能期望语言本身直接参与企业价值的创造,因此,我们也不能说语言本身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风险。

2007年4月23日《中国证券报》)

 


金融期货紧张有序准备 尚福林要求平稳推出

周 翀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329日在京指出,《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发布实施,标志着期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证监会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多方协作的期货市场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同时,以平稳推出金融期货为重点,逐步发展股指、利率、外汇等期货交易市场。

  尚福林是在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法制办29日在京举办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座谈会”上说这番话的。

金融期货准备有序推进

  尚福林指出,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在党中央、国务院“积极稳妥发展期货市场”精神的指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关心和支持下,步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新阶段。此次国务院对1999年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修改,是对我国期货市场十几年经验教训,特别是1999年的暂行条例实施以来市场运行和监管方面实践经验的一次全面总结。新《条例》的发布实施,使我国期货市场的法制体系和环境更加完善,法制基础更加牢固,标志着期货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必将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金融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推进。据主持座谈会的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介绍,按照 “充分准备,平稳推出,隔离风险,强化监管,逐步发展”的基本原则,金融期货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目前,与金融期货推出相关的各项规章已经起草完成,将在新《条例》实施后陆续发布实施。交易所层面的交易规则和合约设计已基本完成,新的交易技术系统正在检测,市场中介机构正在加紧准备,投资者教育活动全面开展,金融期货市场监管架构正在形成。在金融期货的制度设计中,始终要将风险防范放在首位,以确保股指期货推出后平稳运行。

五项工作落实新《条例》

   尚福林强调,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条例》,中国证监会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多方协作的期货市场集中统一监管体制,形成推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合力。证监会将与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配套法规,在日常监管和执法、司法等领域加强协作和配合,建立健全期货市场的监管协作和信息沟通机制,共同推进期货市场的发展。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做好期货法的立法调研工作。二是全面推进期货市场各项基础制度建设,为市场长远健康发展打好基础。配合新《条例》出台,有关保证金安全存管监控、期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体系、投资者保障基金等事关期货市场长远发展的基础制度将全面实施。为适应新《条例》对证监会期货监管职责的明确和强化,证监会将健全制度、落实责任、完善程序、加强监督,切实履行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提高期货市场监管效能。三是加快配套规章的制定和修改,不断完善期货市场法规制度体系。证监会正在按照依法行政和提高执法效能的总体要求,对期货监管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的修改和完善。四是以平稳推出金融期货为重点,稳步推进市场的创新和发展,根据金融市场改革开放进程,按照高标准、稳起步的原则,逐步发展股指、利率、外汇等期货交易市场。

  五是做好新《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全面强化投资者教育,使期货行业的认识和经营行为都统一到新《条例》的原则和规定上来,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期货市场的认识。

  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宋大涵指出,此次修改条例,坚持了“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加强市场监管的风险管理,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促进期货市场健康稳步发展。新《条例》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健全了基础性风险预警、财务监管、投资者权益保护和利益补偿等制度,强化了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适度修改了《暂行条例》中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强调对包括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在内的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确保期货市场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新《条例》对变相期货进行了明确界定,以此为契机,要做好变相期货交易的清理、整顿工作,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安全。

新《条例》是期货法立法前奏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正庆表示,新《条例》在扩大调整范围、加强风险控制和监管、鼓励市场适度创新等方面有了重大进步,特别是明确证监会对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为期货市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避免了期货市场的分割和多头监管的问题,将为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制环境。

  周正庆介绍,根据全国人大立法计划,目前全国人大财经委正在开展期货法的相关立法工作。新《条例》是《期货法》的立法前奏,是必要的铺垫和基础。《条例》修改中就很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对于《期货法》的立法论证工作将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金融期货的运行、金融机构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将为《期货法》的制定提供实践经验。《条例》的修改和实施,将为《期货法》的起草制定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建议制定法规管理期货业对外开放

  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杜金富在座谈会上表示,条例的修改适应了期货市场发展对法律保障的要求,对于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新《条例》扩大了调整范围,将有利于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完善市场产品结构,满足外汇、外贸、证券等市场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新《条例》进一步理顺了监管体系,坚持期货市场的集中统一监管,并强化了监管协作,有利于提高市场的监管效能。对于开展境外期货业务,外资参与国内期货市场等问题,建议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逐步予以实施。

  座谈会上,国务院国资委、银监会、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民生银行、中粮集团、中信证券、上海金鹏期货公司的代表和部分学者先后发言,围绕《条例》修改对期货市场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影响,商业银行、国有企业、证券公司参与期货市场,以及如何贯彻实施好新《条例》,推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发改委、公安部、商务部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各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和证监会部分派出机构代表也出席了座谈会。

2007年3月30日《上海证券报》)

 

教育


“以赛带练”提升学校竞争力

——北京联合大学借科技竞赛育应用人才

张春铭 张奕 仲计水

    “很多车主会忘记给车位上锁,这个设计能远程控制车位,让车位在一定时间内自动上锁。”“一些广场有音乐喷泉,但是非常耗电,我们设计了这个电磁阀,能省下不少电。”……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5楼的一间教室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上,写满了对自己作品的自豪。这是学生们正在为角逐全国“挑战杯”比赛热身。

  “挑战杯”只是北京联合大学“以赛带练”的一个缩影。以学院专业为基础、参加各种大赛为平台,通过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以赛带练”,目前已经成为联大的“常规动作”。

“以赛带练”遍地开花

  1135分,下课铃声刚响,电子商务专业的常胜军就匆匆走出2020教室,赶到卓越网附近的餐馆简单地叫了份盖饭,扒上几口,背上笔记本电脑跑出门,他正赶着参加卓越网市场部一点钟的例会,他要帮忙筹划第三届中国电子商务大赛。

  单项科技类奖学金(国家级)、首届中国电子商务大赛冠军、最佳客户服务单项奖、校“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央视《绝对挑战》冠军、大学生风采设计奖……对自己的一次次竞赛,常胜军觉得和学校组织的那么多比赛相比,简直像“没参加过什么比赛”。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新形势和北京生源的实际情况,联大在认真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决定通过“以赛带练”,用科技竞赛带动学生专业学习。

  “我的印象中,学校几乎随时都有比赛。”大四的张硕这样回忆大学生活。“我希望我的3000名学生中,能有2000名参加竞赛,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参与科技竞赛的快乐。”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龙这样说。信息学院2006年的科技文化节,参赛班级占全院的96%,获奖人数占参赛人数的20%。管理学院的4个专业教研部分别联系参加或承办了4个对口专业性全国大赛,学院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比赛,引导学生体会专业的应用性和职业性。该院团委书记马俊红介绍说,学院每次都会以竞赛为契机,设计十几场专业讲座,并专门配备指导教师,以及专家咨询团。

  就这样,各个学院相互促进,相互借鉴,不断探索“以赛带练”的新形式,而学生们也逐步在各种比赛中锻炼成长。

“赛”出飞扬的青春

  “感谢同学帮我领复试准考证……”网通学院的全振南从第二排走上领奖台,手心还在出汗。去年他随大流报名参加了第二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但是对自己并不抱希望。全国11个城市的150所学校有14500多人参赛,而他只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全振南没有一点自信,甚至懒得去取复试的准考证,还是同学顺手帮他带了回来。然而,正是这张顺手带回来的“入场券”让他最后获得了大赛二等奖。

  一次意外的获奖,收获了自己一生难忘的自信与勇气。全振南说,大赛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做动画设计的理想。现在,用全妈妈的话说,“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自信多了!”

  在联大,还有更多的学生像全振南一样,通过大大小小的比赛磨砺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2006年美国飞扬民乐大赛金奖、世界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S4B组团体第二名、2005年索尼探梦实验铁人赛年度总冠军、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金牌奖、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奖、在威尼斯传递都灵冬奥会圣火、在残奥会闭幕式上用手语代表中国向世界发出邀请……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副书记高东说,以前全国性的比赛,能有人参加就不错了,也没想过拿奖。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捧回了奖杯,而学校也正从参与者转向承办者。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练习各种技能的初衷正在逐步实现。为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学校已经给科技类竞赛设了专项基金,今年的讲座基金就有15万元,而各类学生活动基金也有近百万元。

“练”就专业的本领

  当其他学生还在为“挑战杯”的选题发愁的时候,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张硕已经轻松多了。“这是电气运行防火检测系统,随时监测供电线路工作电流的大小是否正常,一旦有异常情况马上报警。”张硕熟练地演示着自己的设计。

  张硕的项目,是和多媒体教研室的张燕杰老师合作的。最初的合作要追溯到3年前,给他们带课的张老师希望找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而张硕也希望找一位老师辅导自己竞赛。于是这对“自由组合”的师徒,合作了3年。

  鼓励教师带动学生科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项目,是信息学院“以赛带练”的指导思想。为了让教师在“以赛带练”中发挥指导作用,信息学院组建了教师科研团队:在数字化技术研究方向,有“数字博物馆研究”团队;在集成电路设计方向,有IC设计团队……这些教师科研团队,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营养基地,更是教师辅导学生的力量之源。

  “课堂竞赛”也是联大的教学创新。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利用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把教学工作和学生科技竞赛结合起来,提炼出授课内容的重点,组织所有学生参加专业技术竞赛。把课堂变擂台,既督促了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在期末考试之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从“以赛带练”到“学以致用”

  走进博物馆,大屏幕上正显示着文物信息,想看个究竟,但是转瞬即逝,甚为遗憾。联大01级学生杨占坡在老师指导下的“博物馆随身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手里的智能手机或者PDA,点播大屏幕的文物信息,就会在大屏幕上出现文物的大图像、基本信息以及声音解说。目前,这个课题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而本科竞赛打下的基础,让杨占坡在工作中也是得心应手。现在他已经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核心开发人员。

  这样的例子在联大还有很多,而“学以致用”的校训也是学校“以赛带练”的根本目的。学校为了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一直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各类大赛结束后,将成绩直接转化为成果。

  空调人工调节开关、液化气钢瓶安全残液助燃器、朝阳分局大屯派出所的主页、校学生处的学生信息查询系统、大屯的电脑知识培训、社区的80多场手语讲座……这些都出自联大学生之手。

  “以赛带练”,培训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更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个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时,都会充分考虑竞赛与就业的关系:在与学生专业联系紧密的单位建立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将竞赛项目与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现在联大的学生可以不用简历而是直接拿着参赛作品(成绩)去面试。学校的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而机电学院的学生大多在三年级就被预订。

2007年4月6日《中国教育报》)


 

关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看待阅读

张贺


4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宣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出以“同享知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倡议,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不胜其数。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经验之谈……人们相信,书籍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明事理,知荣辱,长才干,进而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造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和创新之源。

多读书,读好书,对有着悠久诗书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更是十分重要而迫切。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中国”。

求索便会获得,探索便能发现。书籍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只要你敲门,它随时可以向你展开一个精彩的世界。

阅读吧,你会爱上它!

“在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力的强弱往往和读书率成正比。看看那些发达国家,哪一个不是阅读率排名靠前的?”在“世界读书日”到来的时候,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接受采访时表示,“图书阅读率连续6年下降的现象令人忧虑。”

传统阅读在萎缩

国人真的不爱读书了吗?

今天的中国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出版大国,近几年每年出版的图书都超过22万种,图书销售额也在稳步增长。在出版物种类和数量极大丰富、销售额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国民图书阅读率为什么却连年下降呢?

郝振省分析说:“从表面上看,近几年的图书销售额的确是在增长,但这种增长是微弱的、吃力的增长。2005年的图书销售数量只比上一年增长了1.2%,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扩招导致阅读人口的自然增长所带来的。销售额虽然比2004年增长了8.7%,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图书价格增长所致。”

阅读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低的现实从畅销书的发行量上也能体现出来。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图书尤其是文学类书籍首印还可以达到数十万本,累计发行可以达到数百万册。而到了90年代中期之后,一本书能卖到5万册就可以自称是“畅销书”。像《于丹〈论语〉心得》这样狂销300万册的图书在今天的中国图书市场上已是“凤毛麟角”,绝对称得上是“超级畅销书”。一些专家认为,阅读人口数量太少是导致中国难以形成真正的畅销书市场的重要原因。

与图书阅读率下降引起广泛关注相比,我国图书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似乎尚未引起重视。2005年,虽然全国出版图书222473种,总印数达64.66亿册,但其中有一多半是课本,约占图书总印数的55%,而同期美国大中小学教材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0%左右。“我国人均图书消费不仅偏低,而且不合理,课本比重明显过高。”郝振省说,如果不算阅读课本,我国的图书阅读率更低。

网络阅读率上升

网络真能取代图书吗?

与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率下降相反,网络阅读正日益流行。对此,赞同者认为,网络阅读给读书人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阅读方式,具有海量、互动的优势。反对者则认为,网络阅读是一种“浅阅读”,难以令读者养成思考的习惯,不值得提倡。

对此,郝振省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阅读率的上升。他说:“我们不能因为图书阅读率的下降,而对网络阅读率上升持消极态度甚至持否定的态度。相反,我们基于它的先进生产力本质,应该欢迎它的到来,肯定它的存在,强化它的发展。”

肯定网络阅读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缺陷。郝振省说,“网络阅读分流了读者、分流了阅读时间,是造成图书阅读率下降的一个因素。更关键的是:网络阅读大都偏重于新闻性、娱乐性,深度的阅读内容相对较少。”他认为,今后出版单位应该积极思考“如何促使网络出版的内容向思想性、学术性、理论性方面倾斜,使网络阅读具有更多的积累文化、传承文明的性质。”

“浅阅读”“偏阅读”不可取

读什么会更有益呢?

对于人们一般认为网络阅读是“浅阅读”的看法,郝振省认为,“浅阅读”不仅存在于网络阅读之中,传统阅读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走马观花、泛泛而读的情况现在是普遍存在的,”郝振省说,“这一方面是由于流行文化的发达,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难以塌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另一方面也与出版物自身的浅化有关。”大量的娱乐、休闲类图书杂志正受到读者越来越多的喜爱。

除了“浅阅读”这种倾向之外,郝振省认为“偏阅读”也要引起重视。“我国读者有点儿‘偏食’,侧重于小说娱乐、生活知识、文艺体育,对科普著作的阅读普遍较少,”他说,“实际上,人文阅读和科学阅读是阅读的双翼,缺一不可。从长远来看,这种‘偏食’有损于国力的发展。”

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不习惯”读书的人占不读书者总体中的比例为29.1%。其中,1819岁本应为在校学生的青年人排在首位,占45.9%

对此,郝振省说:“‘不习惯’读书比‘没时间’读书更可怕。”他认为,应该把学校的阅读教育作为重要的抓手来抓。他说:“犹太母亲为了让孩子读书,会在书本上涂抹蜂蜜,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以色列那样一个沙漠国家能成为农业出口大国,能成为高科技的大国,和他们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密不可分。”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那么何愁国民素质不提高?何愁出版市场不扩大?我们应当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阅读,”郝振省说。

2007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校园文化建设

科技 人文 和谐

——山东科技大学着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田静  凌翔

    春暖花开,一个喜讯传来,全球首只“机器人”鸟在山东科技大学问世!

  “动物机器人”又称“机器人动物”或“智能动物”,即用人工电信号控制动物的神经系统,使动物变成“机器人式”动物。山东科技大学完成的这组实验,就是用计算机产生具有一定规律的电信号编码,通过植入家鸽脑内的数根微电极将这些电信号施加到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核团,从而使家鸽在神经核团的控制下实现起飞、盘旋等动作。据此项研究的总负责人山东科技大学教授苏学成介绍,随着这类项目研究的成熟,“人工电信号”将会“逼真”到与脑内和体内的实际电信号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程度。届时,将计算机芯片植入人或动物体内,可代替动物的部分神经以实现对动物某些行为的控制,或代替人体内损坏的部分神经而实现残疾人的康复。机器人鸟的应用范围很广,除在国家安全方面的应用外,还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搜救、探测、空中摄影、投递、鸟群研究和人类无法到达区域的探查等。

  山东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突出科技、人文、和谐特色,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研制出世界上首例“机器人”鸟,是学校抓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成果。

  作为科技大学首先要突出科技含量,“科技”应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这是山科大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研投入,科研经费连续3年过亿,2006年达到了1.35亿元。学校加大了高水平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现已拥有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20个,其中强化建设重点项目8个;建成数字化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较好地满足了教与学的需要。目前,学校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日常办公,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行“一卡通”服务管理,校园内设有公交电动车,利用风力发电照明。在校园里,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深厚的科研气氛。

  蓬勃开展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仿真大奖赛、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市、区级科技竞赛活动中,该校学生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山科大人认为,科学与人文,正如人的两条腿,分开来哪一条腿都没法走,只有协同动作,才能迈开大步。学校在保证传统行业学科优势的同时,致力于谋划全面发展的学科格局,重视加强基础理论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其主要举措主要有:加大对人文学科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作用,加强通识教育,实现文理结合;培育校园文化,丰富人文底蕴,在发挥作用中提升水平。构筑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态环境是学校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楼宇、景点均做到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把学校的历史、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校园的环境、景观中,使师生对校园、学校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陶冶了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使教育目标内化为全体师生的一种精神境界。开设的“研究生论坛”、“周末学术报告”、“周末学堂”、“科大人文大讲堂”、公共选修课等,营造出了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学校还通过举办“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建设年”加强社团建设,开展了“学生宿舍文化节”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宿舍文化的育人功能。

  为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山东科技大学制定了《建设和谐校园的意见》。其中,尤其注意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加强和谐信念建设。学校大力倡导“三宽”、“三公”、“三善”、“三家”、“三化”、“六和”的观念,并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信念。“三宽”指创建“宽松、宽容、宽厚”的环境;“三公”指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三善”指倡导“树善良之心,成善良之事,做善良之人”的风气,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三家”就是儒家、道家、佛家,从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化”就是简化、优化、净化人际关系;“六和”指要营造“心平气和、家庭祥和、亲爱朋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内谐外和”的氛围。该校大力倡导和谐人生,崇尚善良、谦虚、淡泊、宽容、进取。

  深入持久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使山东科技大学的各项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了活力。

  200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职教育动态

北京投入1.5亿元用于提高职业院校师资水平

潘光 赵正元

作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的一个项目,日前,在北京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召开的中德职业教育汽修专业研讨会上,4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汽车维修教育专家,为北京各类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300余名骨干教师介绍了德国职教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情况。研讨会后,不少教师表示,这样的研讨对自己有很大启发。

据了解,为加快职教的改革和发展,北京市把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工作予以强化。今年,市教委会同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启动了“十一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市财政设立1.5亿元专项经费保证工程实施。

据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设立5000万元专项经费,以商贸与旅游、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医药卫生、土木水利工程等7大类专业为主,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应,建设10个左右的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的专业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二是为加强职业院校教师人才引进与选拔,设立4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引进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支持职业院校从相关行业企业聘请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兼任专业课教学任务或实习指导教师任务;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在职业院校骨干特色专业以及具备发展条件的专业教师队伍中,遴选并重点支持50个左右专业创新团队,资助以队伍建设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竞赛、教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等项目;设立1000万元专项经费,选拔1200名左右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给予重点培养,鼓励骨干教师参加专业进修、企业实践、教育科研及学术会议等活动,培养一批思想道德过硬、教学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三是设立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四是设立2500万元专项经费,对2500名左右专业教师国内研修给予资助;设立2000万元专项经费,对500名左右专业教师国外研修给予资助。五是设立100万元专项经费,鼓励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行业颁发的资格证书及国内外知名企业颁发的资格证书,使教师真正具备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以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可靠保证。

2007年4月20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学院品牌建设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品牌建设

的探索与实践

成海钟


    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00年的办  学历史中,曾数易校名,但“苏”与 “农”两个字却始终未变,坚如磐石。100 年的历史积淀与传承,逐步丰富了“励志耕耘,树木树人”的学院校训;一个世纪的办学实践和探索,磨砺了苏农人顽强的意志,一代代薪火相传,学院精心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秉承百年办学传统,在苏农这块教育园地上脚踏实地,辛勤耕耘,树木树人。

    2001年升格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来,学院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牢固树立“质量立  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遵循“规模适度、特色显著、内涵为主、竞争力提升”的办学思路,发挥资源优势,致力科技创新,在为“三农”服务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学院办学水平高,社会声誉好,培养了一大批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并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100年来,经过多少代苏农人的不懈努力,精心培育了苏农园艺品牌之花,为振兴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搭建社会服务平台

建设苏农园艺品牌

    苏农园艺特别是球宿根花卉研发是学院的传统优势。近年来,学院充分发挥人  才、技术和资源优势,紧扣产学研一体  化,从品种选育、组培扩繁、基地示范、公司推广等环节入手,推进链式开发,走品牌特色之路。

    立足引进、消化、再创新,开展特色  花卉新品种选育

    学院以省教育厅、省农林厅、市政府  支持建设的省、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  中心和省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为契  机,加大力度从国内外引进1000余份球  宿根花卉种质资源,经筛选、鉴定,保存  了其中19个种类,400余份种质资源,球  宿根花卉种质资源收集数量居省内第一,  其中百合科贝母属种质资源为国内唯一系统收集者。另外,学院配套设施条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技术水准国内领先,有  55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研究,并派出访问学者赴荷兰学习研究。学院采用杂交与  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现已从朱顶  红杂交后代中选择综合性状符合育种目标  的单株160多个,有望在近期内获得自主  知识产权的新品种10个以上。观赏贝母  杂交育种的胚拯救和转基因育种也获得了  实质性进展,有望填补国内外观赏贝母育种空白。一些耐旱、耐瘠的宿根花卉品种显示了在矿石山宕口裸石上复绿和为水利工程护岸护坡配套的推广价值。同时还将取得多项技术规程、质量标准等自主创新成果。荷兰国际球根花卉中心的分支研发机构也有望落户学院。这些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正在逐步显现。《新华日报》还对此作了“种质资源库里藏宝多多”的专题报道。

    坚持高标准、高档次,加快以组培为

主的工厂化、规模化扩繁

    快速扩繁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组培生产优质脱毒种苗是学院的重要扩繁手段。本着高起点、高效益的产业开发原则,学院坚持高标准、高档次改善扩繁设施条件,新建组培室400平方米,形成了年产优质脱毒组培苗120万——150万株的生产能力;新建半自控炼苗床5000平方米和屋顶全开型自控玻璃温室6000平方米,形成了年产优质种苗(球)300万株(粒)和高档盆花80万盆的生产能力;新添置20余台(套)国内先进的生产及实验实训设备;制定百合、朱顶红、金边丝兰、水生常绿鸢尾、观赏贝母等新品种组培快繁技术规程,完善快繁体系,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扩繁。

    围绕办学方向和区域需求,推进基地建设与示范辐射

    “十五”期间,学院顺应苏州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突出园艺园林办学优势,在  加大实验实训设施投入的同时,大力推进  “四个基地”建设:即以枇杷、柑橘、杨梅等环太湖常绿果树技术研究、开发、推  广为主的东山实训基地;以特色苗木生产  和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引种驯化为主的江阴  现代园艺科技示范基地;以与美国密西根  州立大学联办草坪管理专业为背景的南京  雨花区草坪研发基地;以球宿根花卉等园艺园林技术研发、示范、培训为主的相城  产学研基地。基地总面积达到了1200  亩。特别是相城基地承建了省教育厅、市  园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教育部、省教育厅生物技术应用(园艺方向)实训基地、  江苏省球宿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其起点较高、功能完备,建设投资近 3000 万元。目前,学院响应省委、省政府开发丘陵山区的号召,选择了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正在筹建5001000亩高效特色园艺园林科技示范基地。这些都成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实习的平台,现代高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展示的载体,集科技示范、技术培训、致富农民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依托公司化运作,完善研发成果推广机制

    如何将教学、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这是学院在苏农园艺品牌实践中一直探索的问题。几年来,学院以实验园艺场为企业载体,将相关的教学、科研成果快速脱壳,优先在园艺场孵化、示范。在首先满足学生实习实训、教师科研需要的同时,鼓励企业推广、转化成果。企业经营涵盖了园艺技术开发、园林规划设计、绿化施工与养护、造林监理、种苗组培工厂化生产。花卉租摆等园艺产业服务项目。先后承接了苏州市体育中心国际标准足球场、苏州工业园区行政中心中央广场、现代大道、江阴体育馆室外景观、无锡惠山开发区道路景观、南京青龙山人居森林公园等标志性工程。目前企业快速成长,年经营额从初期200多万元增长到目前近3000万元,取得了园林绿化二级资质。其中花卉租摆量居苏州同行之首,得到众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普遍认同。例如,苏州工业园区道路花坛和吴中区金秋洽谈会主景花坛布置连续多年都由学院承担。在这些项目经营中,一批又一批的师生全程参与,他们凭借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2005年学院还推进了企业改制,组建了股份制苏农园艺景观有限公司,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从而筑就了校内实习实训的平台,拓展了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快捷通道,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公司也很快在苏州吴中区、无锡新区、江阴市以及苏北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带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

提升科技研发水平

做强苏农园艺品牌

    学院在注重科研成果转换、技术示范、新品种推广、成熟技术集成的同时,做大做强园艺品牌,着力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成果,提高科技研发水平。

    2006年,以“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贝母属种质资源库建设与观赏贝母新品种选育”、“朱顶红杂交育种”和“水生鸢尾新品种选育”为重点的科技创新项目,成果凸显。全年新引进种质资源250份,球、宿根花卉种质资源总数已超过1000份,其中特异种质资源25份,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量为省内第一,种质资源的鉴定、保存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贝母属种质资源为国内唯一系统收集者。同时,种质资源创新也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杂交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等手段,在朱顶红、观赏贝母、大花萱草等花卉上有望育成新品种超过20个,观赏贝母杂种胚拯救和转基因育种也获得实质性进展,并有望填补国内外观赏贝母育种空白。

    此外,学院充分发挥科技研发水平,加快球根花卉产业化开发综合技术的集成推广。现已形成郁金香水培、朱顶红促成栽培等标准化栽培操作规程2项,从基因库中直接遴选出观赏百合、朱顶红、金边凤尾兰、常绿水生鸢尾、胭脂红景天等优良球宿根花卉新品种50多个。全年推广球宿根花卉新品种种苗100余万株,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取得了实在的经济效益。目前,以胭脂红景天为代表的耐旱、耐瘠宿根地被花卉和以水生鸢尾为代表的湿地花卉正在抓紧扩繁,争取尽早占领市场。

    学院东山果树研究推广中心培育的“冠玉、白玉枇杷标准化无公害栽培技术”在苏州地区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这项科技成果,在2007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学院制作的“苏苑”景点作品,被中国花卉协会选中代表中央政府参加香港花卉博览会,并获得了最高奖项——最佳贡献奖;设计并制作的苏式园林景观作品“中国园”,在国内强手如林的公开招标中一举中标,代表中国政府参加十年一届、具有“世界花卉奥运会”之称的“2002年荷兰世界花卉园艺博览会”并获得铜奖,得到了荷兰女王的高度评价,为国家赢得了荣誉。《苏州日报》和《姑苏晚报》等媒体以“中国园林,漂洋过海”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2006年,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并作为高职院校的代表在省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同时还出席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大会。

发挥服务“三农”功能

彰显苏农园艺品牌

    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充分发挥苏农园艺品牌优势,在教育教学、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服  务“三农”的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获得了“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  苏州市“十佳科教兴农先进单位”。江苏省农林厅、教育厅“科普宣传先进单位” 等荣誉称号。

    服务“三农”的根本就是帮助农民致富。只要是惠及农民的事,就是学院要做的事。几年来,通过园艺品牌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定位更加明确,注重实践、注重创新,苏农园艺的专业水平明显提高,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学院的现代园艺专业在2003年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品牌专业建设点,经过3年的建设已通过省级验收,并获铜牌;教师业务水平明显提高,发表的花卉类专业论文超过30篇。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已超过74%,近3年有500余人次参与了服务“三农”活动,许多教师在苏南生态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规划中一展身手;学生的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园艺园林系学生的盆景和插花作品在第一至第四届江苏园艺博览会及农业院校插花艺术等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苏州200多家园艺园林公司均有学院的毕业生。

    近年来,学院凭借师资、科技、设施与地域优势,特别是依托国家农业部苏州培训中心、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面向“三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扶贫、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咨询、农业科技推广。他们示范做给农民看,人员带着农民干,技术帮助农民赚。在教会农民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把科技致富的“金钥匙”直接交给农民,给农民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007年,学院相城科技园紧紧抓住苏州“东进、北拓”的新机遇,依托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基因库支撑,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建成城北“花城”的新目标,让相城月月有花,处处成景,使“城在林中、楼在绿中、人在花中” 成为现实。在服务“三农”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彰显苏农园艺品牌的优势和特色。

2007年4月19日《中国教育报》)


 


高职教育研究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与就业关系问题探讨

  廖克玲

   为了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阶段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提出了实施制造业、服务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这个计划强调高等职业教育要为培养紧缺的制造业人才服务,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倡导产学合作,可以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拓展学生的实习机会,有利于在校学生了解企业新设备与新环境,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如何根据地区经济、行业企业发展对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确定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策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积极进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为发展高职教育,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高职就业确立正确导向,这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与生存的重要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产业部门的联系,让社会生产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等都能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来,也就是高职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教育部高教司在[20002号文件中明确把“产学研结合”作为高职高专的六条基本特征之一,并相继在2002年、2003年、2004年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这充分表明,我国政府对高职教育的产学合作问题的高度关注。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与就业的关系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学研形式单一而封闭,高职学生就业较为被动

  高职院校产学研形式单一,未能将“内源发展模式”与“专业+公司模式”和“外联型发展模式”“订单式模式”有效地整合起来,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相距甚远。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等鲜明特征。然而,目前的高职教育并没有体现这些特征,学生对就业没有明确的定位,而且定位较晚,因此处于被动就业的状况。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并没有通过拓展产学研结合的途径,求得高职院校就业渠道的畅通,真正赢得市场,求得可持续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既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也属于高等教育系统,它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是由《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最近几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据统计年鉴,2001 年全国高职高专在校生总数为294.7万人。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374所独立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68.6%。其中职业技术学院548所,高等专科学校219所,成人高等学校607所,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约为781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的53.4%。高职大学生数量如此众多,如果其就业导向不明,就会导致严重的就业问题。

  二、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培训缺乏产业资源合作关系,就业供需关系被扭曲

  在“专业+公司模式”的产学研结合形式中,企业如何以产业形式合作经营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高职院校以独立的产业经济形式生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经济现象,其是否具有独立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值得我们研究。而当产业结构转型、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明显趋势后,社会则需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技术工人的层次和素质。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往往滞后于就业市场,高职院校与企业并没有建立一种资源合作关系,两者在资金上、在人才培养途径上缺乏沟通,使得正常的人才供需关系往往被扭曲。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方向不明,实习难以与就业挂钩,就业定位难

  1.严重脱离地区经济发展实际。首先,高职院校所开设的某些热门专业并没有经过市场论证,便开始盲目投入,结果,所培养的人才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倾向,造成了巨大浪费。其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上严重地脱离实践,脱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学生的实习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到处找企业实习,但企业往往怕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不太愿意让学生实习,因此,在实习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能够得到强化。而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般不愿意接受不能马上顶岗的技术人员,这也是造成高职学校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服务社会、独立自主的观念更新不够,就业缺乏竞争力

  许多高职院校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有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动力不足,因而缺乏就业竞争力。对此,应提倡高职院校进行观念更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树立多渠道谋求自身发展的观念。虽然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领域没有形成国外那样具有明显特征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但也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和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从2003年起根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展情况,开展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评估验收工作,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基地。另外,分别于2002年在湖南永州、2003年在湖北武汉、2004年在江苏无锡相继召开了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这三次会议分别涉及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高职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这对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职院校应在发展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得到社会和群众的普遍认可。在这方面,有一些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取得了产学合作教育的显著成效。高职院校在实习基地建设上也取得了一些新的探索成果。我国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基地除了由学校和政府财政的支持外,还有些是由企业参加与支持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要求教学面向企业培养人才,设置课程,做到“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中心”的建设是高职产学合作教育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典型成功实例,他们在建设“工业中心”的过程中,除注重财政投资和中心设备的严格管理外,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注重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实训室,通过与企业、行业的联合来达到使工业训练中心更为接近真实的生产环境,利于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致力于使工业中心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一批生命力旺盛的中小企业进入工业中心园区,他们与学院各专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方面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对工业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产生了长远的效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这一做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场所,而且也使企业、行业与高职教育的联系更为密切,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典范,作为教育部首批规范的两所职业技术学院之一,摸索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邢台模式”。其主要经验是将学校现有专业进行技术划分,并成立校内训练中心。例如,它将所有专业进行技术划分后,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工业技术中心、服饰产业技术中心等八大中心。同时,成立一个基础实验中心来担任全院学生的公共课的实践教学;在成立这些中心后,学院又吸引企业、行业加入实训中心。例如,表演艺术中心积极同演出公司、影视剧组、省市电视台等各种演出机构联系和合作,通过这种联合使得学校的实训中心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使得学生在信息的收集与传递、专业能力的培训与提高、表演风格的交流与把握等方面都得到了亲身体验并真正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根据成本分担理论的受益原则,谁受益谁支付,教育成本和受益相匹配的原则,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是现阶段分担高职教育成本的适当方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他们的毕业生是为企业培养的,同时企业也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实训场所。这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同时,企业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得到学校的技术支持和人员资助,从而实现了一种良好的“双赢”局面。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可以为企业减少建设实践基地的经费,同时也给学生的培养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学生可以得到企业专家的指导,减少高职院校为聘请现场指导教师等而支付的费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由被动就业转为主动就业。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要建立在产学研的内涵拓展和外延拓展结合的基础上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五、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流于形式,缺乏落实,难以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我国部分地区高职院校的产学合作教育形同虚设,学校和企业、行业间还不能达成“默契”。据一项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都只是在形式上的合作,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广州民航学院至今没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的专门部门,他们反映所谓产学研合作都是学校比较主动,而企业则是很少真正参与更谈不上积极性。地处江西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南昌工程学院(原水利专科学校)更是没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环节,办学模式基本上是按照普通高校的机制在运行,尤其是在近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很多专业都在脱离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轨道”。目前,企业、社会与高职院校在认识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其合作并没有落实,则高职学生的就业更难于落实。

  六、高职院校轻视对农村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面狭窄

  我国至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水平远不及世界的发达国家,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也很落后,社会职业结构还处于一种“预调整”状态,人们的就业观念还未得到转变,对职业教育培养企业人才的意识还比较薄弱。社会学家认为,当社会的需求还没有强烈显现时,一种教育模式也无法得到社会、政府、企业甚至教育主体自身的关注。高职院校轻视对农村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在专业设置和产学研方面忽略了农业的主题旋律。我们在对高职大学生所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8.8%,并且比例在逐年上升,有的院校比例则更大,因此,如何将这些劳动力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城市建设者和现代化新农民是高职产学研合作所面临的新课题和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应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发挥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在应用领域内为企业做出贡献,并且要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为高职学院培养人才提供实训的场所,从而既为社会创造财富,又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社会,才能具有就业竞争力。

 (《教育与职业》2007年2期)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教育部副部长      吴启迪

一、充分认识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重要意义,做好项目评审工作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在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很多地方领导已经意识到,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已经成为区域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有的省领导讲,“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高端人才可以引进,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组成的千军万马不可能靠引进”,这是对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的最贴切的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校学生规模已经占到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一半,院校数量达到了1147所,我们正在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职教育,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我国情况完全相同,无论是德国、澳大利亚的典型做法,还是美国的经验,我们都不能照搬。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清晰,自身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个方向上坚持走下去,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创新,在改革发展中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将对世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类型,它有着与学术型、工程型本科教育不同的特色,把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高等教育界定好,其本身也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前一段时期有一种趋向,不少中等职业学校都想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一些高等职业院校还没办几年又想升本科,然后申办硕士点、博士点,最后都要建研究型大学,我们不赞成这种趋同现象。我们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高等教育都办成同一个类型、同一个模式,那就不能适应国家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就是要建立这类院校的典范,就是要强调这一类学校有自己的卓越。当然,各类高校都应当有自己的卓越。教育部希望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能准确定位、办出各自的特色,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重点支持建设100所高等职业院校,使之成为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入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从“九五”开始,国家实施了“211工程”,集中力量重点建设100所高水平的大学。当时的考虑,一是院校水平,二是兼顾地区,三是行业布局。实践证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之后,“211工程”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促进区域和行业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示范性院校建设,也要起到类似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领全国11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带动整体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说,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211工程”,我们有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也有高职教育的高水平。

正因为这项建设计划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我们感到能不能开好头、起好步,保证其沿着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走下去非常关键。我们这次立项评审是重要的一环。能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最鲜明、最突出的院校评出来,对于全社会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达成共识、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环境至关重要;能不能把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服务经济社会方面贡献最大、成绩最好的院校选出来,对于提高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能不能把那些既有良好基础、更具发展潜力的院校推出来,对于建成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走在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列至关重要。各位专家来自不同领域,之所以要让这么多不同类型的高规格专家坐在一起,共同评审,就是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特别紧密,与各行各业第一线职业岗位工作直接相关。希望各位专家从国家长远战略的需要出发,结合不同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要求,从全局层面来审视各申报院校的建设方案,帮助我们把好关,使得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能够有一个高水平的起点。

二、把握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评审的关键和重点

为实施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门研究设计了整个工程实施与运行监控系统,制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程序。

建设项目的立项由教育部和财政部统一部署,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具体地讲,先由各省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各申报院校的基础条件进行预审,并且择优推荐,然后请各位专家对各地推荐上来并经过资格预审的院校进行集中评审。

集中评审的重点是各推荐院校的建设方案,这是入选院校今后建设的依据,也是我们今后考核监控的依据。各申报院校有没有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思路,有没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和强劲的发展潜力,项目建设方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突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否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都需要专家们通过审阅推荐院校的建设方案、听取推荐院校现场陈述与答辩来评判。我们还要将评审结果对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于弄虚作假的单位,将一票否决。

如上所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和管理的示范,这在评审中需要专家们着重把握。

第一,在发展模式方面,建设院校应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在适应经济建设一线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起到模范带动作用。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特色,高等职业院校不能求大求全,要根据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拿出几个自己的特色专业,体现行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深化改革方面,建设院校应该在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起示范作用;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起示范作用;在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上起示范作用;在校企合作、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上引领改革方向上起示范作用。在这里,我想强调几个问题:一是校企合作对于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如果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能够跟企业、行业、产业紧密结合,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能得到企业源源不断的支持。二是不要片面理解“半工半读”,我们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参加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要求学生在实习中掌握实践技能,实习期间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不能放手不管,把学生变成纯粹的劳动力。学生实习应该以学为主,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学习要与生产结合,生产要与学生学习相联系。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促进科技开发能力的初步培养,这是对示范性建设院校提出的一个要求,一些院校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经验。四是要强调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就业率要高于80%以上,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80%以上。就业率是评判一个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推行“双证书”制度是解决就业资格准入的有效途径,建设院校要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争取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许可。五是关于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原来我们强调校内教师比较多,要求他们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于某些技术更新比较快的专业,两到三年就技术换代,要培训这些教师需要花很大的代价,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强调兼职,请一线的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人员来学校教学生。我们要建立一支稳定的,由兼职和专职人员共同组成的流动的“双师”队伍,希望兼专职教师比例要达到11,甚至更高,但要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三,在学校管理方面,建设院校应该在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基本职业素质的要求上,在建立具有制度和运作双重要求、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的质量保障体系上,在学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以及就业率提升上,为全国广大高等职业院校树立起标杆,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实施建设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根据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

三、认真评审,严格把关,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顺利实施奠定重要的基础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教育部和财政部已经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也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了申办的要求和评审标准。为了做好这次评审工作,我强调三点要求。

第一,严格把握评审标准。这是评审工作的灵魂,也是今后建设计划实施中各项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进行评审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推荐院校预审标准和申报方案的评审表,请各位专家在这个评审体系框架下进行综合评分,把好质量关。

第二,控制好立项的数量。2006年启动第一批院校建设计划,希望一定要注重导向性,扶持那些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建设方案优秀,确实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能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的高等职业院校,数量控制在30所左右,宁缺毋滥。

第三,把握评审的原则。一是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按照工作程序严格评审。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强为主,兼顾协调发展。在开局的第一年,要更加注重择优。三是坚持评审纪律,保证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由于这次评审工作量大,时间很紧,任务十分繁重。尽管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司局的同志已经为评审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这些毕竟无法取代各位专家站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全面、科学、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可能还需要你们直接查找一些院校的原始材料。下一阶段,我们还要研究有利于示范院校发展的政策,也请专家为我们提出宝贵建议。对于我们工作中的不到之处,或者专家们在评审过程中有什么要求,希望大家及时提出来,我们将尽力改进、完善,做好服务。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期)

 


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五大效应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纪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精神,教育部教高[200614号文件正式公布了教育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下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 (简称示范计划),并通过遴选产生了第一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必将如同在本科院校建设“211工程”一样,产生一系列重大效应,对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促进效应

实施“示范计划”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更好地满足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技能人才。截至2005年,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数已达268万人,在校生数达713万人,院校数接近1100所,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贡献明显突出,老百姓的关注度不断升高。特别是高职教育如何实现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更是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与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直接相关。“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与之相适应的第一线创新型队伍迫切需要能够解决生产、工艺难题的复合型、应用性高技能人才,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必将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广大农民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培养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党中央首次明确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要求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是与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与企业第一线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通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将更好地发挥示范“促进效应”,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提升效应

实施“示范计划”可以有效强化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近几年,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较快,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最快的一种教育类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毋庸讳言,正由于发展较快,底子较薄,建设速度未能与规模发展速度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完全转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上来,从整体上存在着内涵建设薄弱的重大现实问题。强化内涵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内容。强化内涵建设,就是要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的要求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凝聚办学理念,形成鲜明办学特色,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启动示范性院校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高水平发展的重要选择。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抓住了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过程中必须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通过开展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工学合作,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加快培育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审视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行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形成一流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等。总之,要加快建设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各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将有效提升全国高职院校基础能力,提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引领效应

实施“示范计划”可以引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加快发展,实现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    除了内涵建设还比较薄弱以外,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整体上还明显存在着发展很不平衡的问题,人才培养质量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院校由于举办高职教育时间不长,办学积淀还不够丰厚,教师队伍水平尤其是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能力偏低,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教学设施等资源不足,办学水平还不够高等,这些直接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快速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战略任务,高职教育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通过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可以推动改革、发展、管理、建设还比较薄弱的高职院校共同发展。这种引领有多个方面,比如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引领全国高职院校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引领,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等诸多方面。

四、驱动效应

实施“示范计划”可以提供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调动各级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加快高职教育发展。

通过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调动和凝聚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办好高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院校在资金等方面的重点投入,可以实现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软硬件水平的显著提升,并实现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壮大高等职业教育实力,促进全国高职院校基础能力的普遍增强,并使这些最优秀的高职院校能够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决心和要求,这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在中央的要求和带动下,将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的责任落实,为高职院校建设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中央财政集中财力,有选择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优秀高职院校,将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并拉动地方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投入,带动高职教育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目前一些省市已着手开展培育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工作,他们立足于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实际调研和专家咨询,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做好院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协调财政和教育等各部门的关系,以保证有关资金能够及时到位,为建设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品牌效应

实施“示范计划”可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国际上提升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通过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全社会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效应”,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正面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形成中国职业教育的领先团队和特色模式,参与国际竞争,树立中国品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既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又比国外的职业技术教育更有优势,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新事物。可以说,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但是,就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还不长,办学类型还很新,我国高职院校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迫切需要有一批优秀的高职院校走在前头,积极地探索实践,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它们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打造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领先的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局面,在老百姓和全社会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品牌,在世界职业教育界打造特色鲜明、质量优秀的中国品牌。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期)


 

解读“示范校计划”精神

 明确学校内涵建设思路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亚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高教研究所所长     胡晓旭

为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教育部、财政部近期提出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经过积极的准备和申报,已被列入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通过这次申报,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上又有了新的升华,在办学实践上又有了新的探索。

 一、重新认识我国高职教育的形势和地位

(一)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职教育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已经接近800万。从1998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高职(专科)院校招生数从43万人增长到268万人,在校生数从117万人增长到713万人,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步入世界前沿,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逐渐被社会所认可。据资料统计,2005年全国高职的初次就业率为62%,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在80%以上,与本科生基本持平。根据对28个省市自治区337所高职高专院校27.l万名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有效数据统计,高职高专毕业生年末平均就业率为93%。在职业教育发展得好的地区,少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已超过本科院校,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二)高职教育是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培养的全日制毕业生累计已经超过800万人,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顺应了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和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进程中,高职教育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特点分析

1.针对性。多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与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吻合。一是由于外部因素,  包括社会的认识和观念、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等因素制约了高职的发展;就业准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就业过程中的歧视性政策、学生毕业之后的待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二是内部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财政投入      有限,大部分学校主要靠学费办学,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经费更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教育部这次示范      校计划的建设原则(中央引导、地方为主、行业企业参与、院校具体实施)突出了国家通过示范校计划,引导各级政府和行业    企业重视和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的基本思路,为高职教育创造了一个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外部氛围。示范校预审标准中就专门设有“建设环境”的专题条目,充分说明了示范校建设项目非常看重建设环境的这个事实。

2.目的性。我国高职教育经过10年的扩张,规模已经令世人瞩目,但从办学特色和办学内涵上看,尚缺少可以代表我   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职业院校,这与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    上的声誉。此外,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和高职毕业生 就业弱势的矛盾依然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向深层    次的发展。这次示范校建设计划有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就是强调内涵建设,特别是强调以硬件建设为主。根据《教育部     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的精神,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主要支持示范院校改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等。由此可以清楚地勾勒出教育部示范校建设项目重在“内涵”建设上的基本脉络。

3.可操作性。示范校建设项目的可操作性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示范校建设目标明确。在示范校的遴选程序中,突出强调的是学校的基础条件,预审条件中的“院校领导班子领导能力、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五个先进”条件,反映了示范校的基本定位是办学实力雄厚、社会认可度高、明显具有辐射能    力和国际影响的高职院校。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在国内和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职名校,以此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相适应。二是特别强调要有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资金支持,这也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三是建设目标和内容的系统性。在示范校建设项目总体目标下,还有一些配套的具体分项目标和建设内容:在国家级的层面上有特色专业群、国家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项目、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等具体分项建设目标;在辽宁省的省级层面上还有示范校建设计划、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高职示范性专业、省级名牌专业、优秀教材、精品课程、公共实训基地等分项建设目标。这一系列的分项目标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有层次的引导职业院校进行内涵建设的指标体系,为提高学校和专业的内涵建设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努力方向。四是建设过程的可操控性。按照文件精神,中央财政对入选示范院校实行经费一次确定、3年到位,项目逐年考核、适时调整的做法,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院校,将终止立项和支持,从而保证了示范校建设项目建设全程的可操控性。

三、示范校建设计划给我们的启示

l.示范校建设的目标是国内一流,有国际影响。如周济部长所说:“要建成一批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做发展的模范,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使高职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制度,发挥它们在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办学模式。继续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针,努力形成互动互惠、效益良  好的长效机制,积极寻求行业、企业持续有效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支持,促进办学模式创新,增强办学活力。

3.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减少学生求学负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基本办学思路。这应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4.专业建设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要形成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优化专业内涵的机制,要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体现“工学结合”的建设思路和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上狠下功夫,把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有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建立相适应的教学标准,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5.课程建设。要紧密围绕专业建设目标,探索和建立科学的、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别是核心课程的目标(标准)要明确具体,深广度要求适当。要积极开展与专业教学改革相配套的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要重视校内学习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协调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生产实习的一体化;积极推行和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6.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国家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加快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校内实训中心要强化生产性实训条件建设;要有与产业界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方面,要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时间,生产性实习要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大部分比例。

7.“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造就一批在本行业、本地区有影响的技术和工  艺大师;重点专业和核心课程要有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并形成相应的专兼结合教  师队伍梯队。

8.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要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9.社会服务和辐射示范作用。要努力形成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  作新机制。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  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成为区域性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心,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高职教育发展,在对口支援农村和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0.要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建立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  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激励制度。导向鲜明,理念先进,管理方法科学,手段先进,节约高效,效果明显。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是一项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所面临的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尤其对于已经列入了国家示范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的院校来说,在确定的建设周期内,能否实现建设目标的确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因此,正确地解读示范校建设文件精神,明确内涵建设的努力方向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2期)


 

端正思想 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张尧学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经济形势非常好。在这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别的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启动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前不久,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遴选出了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然而严格地讲,入选的建设院校并非都十全十美,特别是在办学思想的转变上,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尤其是与行业或者是服务对象的深度融合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因此,首批入选的示范性建设院校绝不能一劳永逸、放慢建设步伐,更不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要在创建示范院校的进程中,既为以后的建设院校申报和建设起示范作用,又为114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起示范作用,通过示范和带动,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一)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还要高度重视两项工作。其一,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强调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现时针对性。现在很多产品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不是设计的问题,而是操作人员在生产中不注意职业道德而造成的。有些人连自己的职业都不热爱,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之所以要把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原因在于人们总以为创新是很难的,很高深的事情,其实创新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只有追求完美,才会发现问题。因此,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琢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会去创新。所以,职业道德就是要把事做好,创新就是要把事做得更好,这两者同样是把事情做好,但有质的区别。先把一件事情做好,再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我们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培养的思想和精神。其二,要使学生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高中毕业生也好,本科毕业生也好,进入社会都有一个熟悉职业的过程,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同,其受教育的过程和目标,是边学习边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定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就会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比如有些院校的实验室办得不错,但认真思考,这些设备搬到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去有什么区别,答不出来。因为它基本上还是按照所设的课程来配置的,而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来设置的。入选的28所建设院校都可以拿与本科的实验室有什么区别这个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实验室,能否讲出几点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有思想和精神,再加上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不愁今后的发展。

(二)明晰建设思路,讲究科学方法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建设思路。讲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家就会想到教材、课程、实验室等等,这都是对的。但专业建设并非只包括课程、实验室等,或者说并非只包括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师资等。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思路去建设?如果还是就学校而建设,那就会走入封闭式的办学道路。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要用开放的方法去建设专业,也就是向学校所服务的产业开放,向所服务的社会开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际上要建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与产业、社会深度融合,为他们提供既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人。

课程和教材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不要基础性的课程和教材,但要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就不能单纯就课程而谈课程,就教材而谈教材。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教材建设的现状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一方面,教学中所用的理论性教材太多太专;另一方面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有些课程可讲可不讲,或不必在课堂上讲。我们可通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来引导这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之一。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打下一定的基础,再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生出去顶岗实习时心里必定有底。实训实习,要强调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尽可能真刀真枪地干,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增长胆略。进入示范性建设院校行列之后,需要重新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要形成系统。以专业为龙头是一个系统,不能在校内实训做东,校外实习搞西,然后顶岗实习又搞南去了,互不搭界。加强实训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并不是为了去挣钱,也不是为实习而实习。我们设计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为了形成一个培养人的系统结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科学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一个过程。如果把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割裂开了,既不符合唯物主义原理,也不符合辩证法的要求。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是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熟悉高技能,熟悉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然后很快地适应社会,干好工作。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能为学生解决一些工资、待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不是主要目的。

(三)校企深度融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直以来,我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解停留在校内“双师素质”的提高和引进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上。其实,从企业、行业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完善“双师结构”,这也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进还是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不同的行业、工种应该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说模具,这类工种比较稳定,用几十万引进一个模具工,靠他来传帮带肯定能教好学生。但是有些工种,特别是现代化的,靠这种“双师”就不行了。比如数控,现在数控机床几年就变个样子,靠引进一个数控机床的老师傅,把今后所有的新机床都教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想依靠引进人才,保持“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最主要的办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讲基础课的,管理学生的,设计专业体系结构的,这些是高职院校的骨干。但除此之外,主要要依靠企业和社会的力量。也许不少院校现在可能达不到,但要尽快加以扭转,这是检验学校与社会结合紧密度的标志之一。和企业的结合不能光靠签个合同,而是要真正把一线熟练的工程师请来指导学生,这是最核心的。专家在评审答辩时问有些学校专业教师的数量,不是要学校去引进多少专业老师,那样学校负担会很重,而是要学校到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把某些课程交给企业,共同商量参与管理,这样学校的负担就会轻些,有时甚至可以做到不要钱。要想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不要为了办学而办学,而是要为了培养人而办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强调的重点是如何把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请来当老师,这是很难的事,示范性建设院校的院长、书记、系主任,都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每一个不同类别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可以与行业、企业结合。问题在于不同类别的院校都要开动脑筋,用新的思想、新的举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人。确如此,就一定能培养出我们所期待、社会所需要的人。

(《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3/4期)


 

关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通过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已有28所高职院校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

国家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第一批入选的院校正在着力规划建设方案,而那些没有入选的高职院校也在努力按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标准与要求,全面启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4月17日,《中国教育报》特邀请有关专家、高职院校的院校长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和今后的发展思路,供大家学习、交流。本刊现予以转载,希望能对我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有所启示。

 

能力·理念·基础·水平

——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特点评述

上海市教科院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马树超

经过层层筛选和专家的严格评审,第一批有28所院校进入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行列。纵观这28所高职院校,普遍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特点之一:

院校长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领导能力

28所高职院校普遍有一个能干的院校长,他们在院校长岗位上工作时间比较长,相对稳定,在学院改革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次教育部、财政部文件要求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首要条件是“领导能力领先”。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还不长,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投入机制与院校运行机制还不完善,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任务却更加艰巨。这就对院校长的领导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要有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能力,要有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要院校长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院校的发展与管理中去。

这次进入示范院校建设行列的28位院校长,有不少是伴随着其所在高职院校的筹备、建立、建设而成长起来的,具有多年的领导院校改革发展的经历,可以说是我国高职教育大发展阶段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同时,在这28位院校长中,管理型、职业型的院校长居多,他们虽然有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的还是专家型管理者,但是对于正在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来说,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院的改革发展上,全力做好学院的领导、管理工作。因此,他们在去年年底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对本校建设示范院校的基础、目标、思路与措施等都有比较准确的陈述,阐明了他们对示范院校建设的理解与想法,展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包括高职教育理念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反映了他们的领导能力。

特点之二:

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

这些示范建设院校普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他们注重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积累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坚持高职的办学方向,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建设理念是“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就把专业办到哪里”;他们的课程建设理念是“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是“教授手上要有油”,等等。这些都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模式,即“产学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平顶山煤业集团和平顶山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依据岗位群要求开设课程,探索具有特色的“零学费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与平顶山煤业集团签订订单协议的在校生人数达2600余人,其中“零学费培养”180人,由企业承担全部学费260万元,既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拥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这些示范建设院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突出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社会认可度,招生规模大都在2000人以上;二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全部在91%以上,其中19个院校超过95%;三是初步形成了具有“双师”结构特征的专业教师队伍,28所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平均外聘教师比例已经超过23%,其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已经超过了42%;四是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高,其中18所院校已经达到或超过70%;五是学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高,其中24所院校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80%,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获取高级工证书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

特点之三:

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并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这些示范建设院校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主要表现为学院的校园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具备了较好的设备、经费等条件;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或行业发展联系紧密,并且已经在区域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综合分析这28所示范建设院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条件,除服务类专业的院校外,大部分院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都在4000万元以上,其中超过5000万元的院校有15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达2.47亿元;27所院校都已具有生均预算内拨款,21所院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超过2000元,其中14所超过3000元;26所院校都有合作企业投入的实习实训设备,平均价值超过650万元。

大部分建设院校都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合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也与新疆、贵州、云南等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制定了长期的援助合作办学计划,还承担交流培训、仪器设备支援、学生合作交流培训等,受到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欢迎。

特点之四:

认真编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将建设重点落在人才培养上

28所示范建设院校都能够准确理解编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为示范院校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示范院校建设计划发展初期,很多院校对“为什么要建设示范院校,建设什么样的示范院校,以及如何建设示范院校”这三个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片面理解为就是为了争取中央财政投入。因此,将“建设方案”制定成了“预算方案”或者“投入方案”,只重视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建设,只看到钱,看不到学院整体建设的目标,看不到示范院校建设的落点在人才培养上。这是因为受高职教育发展初期的影响以及院校评估指标的影响,“建设方案”缺乏灵魂、缺乏实践的现象比较普遍。

通过对“建设方案”的修改研制,大部分院校几经“磨难”,最终对“示范院校建设方案”有了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个过程,既是对院校长领导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院校教职员工战斗力的考验,更是对学院通过“建设方案”研制,提升办学理念、科学规划学院发展战略与提升学院执行力的一次大培训和大提高。不少院校的院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以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评”出来的,就像水平评估那样,在优秀的基础上评出示范来,现在才真正理解示范院校是“建”出来的。进入示范建设院校的行列,仅仅就是得到了一张进入竞技场的“入场券”,真正的比赛还没有开始,自己还必须要对“建设方案”所确定的目标与监测指标负责任。

首批进入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行列的28所院校,对其他高职院校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最大的借鉴作用就是如何保证高职院校持续改革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它将使越来越多的院校长认识到,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日益重视,这预示着我国高职的教育教学改革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否则,高职院校将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变化,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知识技术变化。而示范院校的建设过程,正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催人奋进的一种机制。

不少高职院校的院校长都提出,要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框架下,进一步明确学院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他们认为,如果不这么做,学院与示范建设院校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这种差距,超越了经费投入的差距,将会成为办学观念的差距、运行机制的差距,最终成为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差距。这从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研制过程中就可以看到。因为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并提升了示范建设院校的战略规划能力与战略实施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一步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为欠缺的核心竞争力。

 

建设示范院校追求内涵发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俞仲文

国家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追求内涵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不仅如此,从深层上讲,有以下三个更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是重振中国的职业教育。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近代史上有过几次短暂的辉煌时期,出现过如黄炎培、陶行知、王亚南等杰出的职业教育思想家,但总体来说,不仅我国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处于落后状态,而且中国的技术教育处于更落后的状态。这是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非常希望看到在一批示范性院校的带领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能很快走向辉煌。

二是重构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条“高速公路”。实践证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钥匙”,而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万能钥匙”。在现实中,80%的工作是同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解决诸如贫困、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环保等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主要依靠职业教育。今天,国家通过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及其示范作用,达到提高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从而大力提升整个高职教育的地位,形成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条并行发展、相互支持的“高速公路”。

三是重塑中国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使高职教育作为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更直接的贡献。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尤其是这些年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有效地实现了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成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有效的“引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将会率先证实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按照建设标准  推进教学改革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院长 黄兴瑞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扩张以后,加强内涵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创建示范性高职,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更为重要。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虽然学院不是示范性建设单位,但也要按照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标准和要求,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目前,已有四个专业群申报了专业建设和改革方案,学院计划安排8000万元资金给予保障。

“筑巢引凤”,构建安防科技创业园。安全防范专业群和信息安全专业群面向的是一个新兴产业,企业科技含量高,大多数企业处于创业发展阶段,但成长速度快。为此,学院提出“筑巢引凤”,引进一批安防企业,以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思路构建安防科技创业园。学院首期以零租金推出了6000多平方米的场地,目前创业园已经引进20多家知名安防企业,这些企业分别在园区内从事研发、生产和产品展示等活动。

构建三维模拟监禁中心。刑事司法专业群依托的是监狱系统,学院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模拟监禁中心。中心根据监狱物理空间和民警从事监管改造工作的基础流程,构建了三维模拟监禁中心场景,满足学生仿真实训的需求。

建立基层法律服务站,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根据法律事务专业的特点,学院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与乡镇、街道、社区等单位加强联系,与他们达成共建基层法律服务站的合作协议。目前学院正着手依托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所和街道居委会,分批派学生担任普法宣传员、调解辅助员,参与居民法律事务咨询和纠纷调解,由学生担当辖区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义务法律顾问。

 

三方深度融合   发挥示范作用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苏志刚

在示范性院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将努力在学校、企业、社会三方深度融合上做文章,通过构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和开放性发展平台,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示范点体现在六个方面:

——发展目标建设的示范。通过3年建设,使学院成为宁波市和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和学院办学特色创建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带动宁波和浙江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项目化课程体系改革的示范。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的要求,以项目为载体,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年级组建素质拓展营,编制素质拓展手册。文化基础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勤奋刻苦的品质和灵活有效的沟通能力。二年级开展技能训练营,编制技能训练手册。课堂以实训场所为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讲练结合,重在训练。三年级实施顶岗实习,企业人才培养基地与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培养学生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

——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示范。引进企业资源,实现共建、共管。学院已引进康鑫机械公司建设模具工程中心、辰康电子公司建设电子工程中心和迅达物流公司建设物流中心。这些实训基地融教学、实践、生产于一体,能够满足学生进行“真刀真枪”的技能训练。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示范。学院一方面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对全院教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测评。在培训中贯穿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培养教师课程设计的能力,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过培训,使每个教师能按照新职业教育观,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同时,从课程是否具备合格的能力目标、是否有适合的实训项目(任务)、是否具有真实的实训过程等三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以保障能力目标的实现。

——构建服务型教育的示范。学院将充分发挥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在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口支援中西部职业院校等方面的示范作用。通过建设,每年开展职工技能培训20000人次以上;成立“三峡移民宁波培训中心”,每年培训三峡移民1000人次以上;对口支持西部高职院校由目前的8所增加到15所以上,每年学生规模达1000人以上;省外招生数达到总招生数的30%左右(其中中西部省份占20%),每年为高职院校培训教师600人以上。

——学校管理体制创新的示范。建立“小行政、大教学”的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人员的总数控制在教师人数的10%,突出教师在学校中的中心地位,营造“行政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围着能力转”的管理氛围,提高管理效益。

 

【相关链接一】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进展情况

2006128日,财政部、教育部正式批准28所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20061211日至13日,教育部高教司、财务司和财政部教科文司联合在北京举行了“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研讨会”,28所建设院校院校长及有关负责人参加了研讨会。

20061230日,宁波市教育局、财政局率先组织专家组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进行论证。

20072月,教育部高教司、财务司和财政部教科文司着手筹建建设项目办公室,负责系统指导各建设院校的建设工作,指导运行过程的绩效评价和监控管理,形成一个相互沟通、经验共享、资源共享、过程自律的交流平台。

20072月,正式筹建项目建设运行监测中心。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对各建设院校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跟踪,具体通过若干观测点进行信息采集和监测,并分别提出详细的分析报告。

与此同时,运行绩效与监控信息分析项目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运行绩效与监控信息分析项目持续时间初步确定约为5年,将于2011年基本完成。项目将以“十一五”期间相继立项的100所建设院校为基点,围绕其整体发展情况建立信息采集与绩效监控分析系统,对建设院校的计划实施情况作出全面的信息数据系统跟踪及监控分析,以确保建设计划实施的效益。

项目计划启动28所建设院校的网站观测,发布“网站观测简报”,对建设院校规范公共信息发布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地政府、行业企业积极落实建设资金和相关政策,为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按照专家论证的“项目建设任务书”统计,目前建设院校的地方政府或举办方(行业企业)承诺的建设资金强度明显超过中央财政投入的经费。但是,有些行业企业举办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还难以达到比较好的水平,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给予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

截至目前,财政部、教育部已将12所学校的“建设方案”和“项目建设任务书”在网上公示,其他院校的还在进一步修改中。 

2007年4月17日《中国教育报》)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第一批入选名单


    经各地推荐,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28所院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6年度立项建设院校,名单如下:

天津职业大学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威海职业学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3/4期)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回良玉//“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9~20

龙头企业要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中发展壮大——危朝安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上的讲话 //“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25~26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 陈锡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32~37

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李明贤  李立清//“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71~74

建设新农村与强化科技支持/ 陈彬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83~85

对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探讨/ 王静///“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37~141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刘志澄//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1.4~7

发展现代农业:做实新农村建设的开篇文章/ 鄢来雄//“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3.11~12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马晓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3.40~41

发展生态农业:广西恭城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乐其顺   雷海章//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2.34~36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许勇军//农业经济问题(京),2007.2.93~94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张宝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3.6~8

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 叶敬忠  张楠  杨照//“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3.159~166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基于对“赣州模式”“徐闻模式”案例的分析/ 高建军  黄大乾//“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3.80~84

合作经济与新农村建设/ 晓亮//“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3.101~104

 

农业经济

公共财政体制下“三农”问题研究/ 甘肃省财政厅课题组//“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38~47

当前我国农民增收的制度创新研究/ 杨灿明   郭慧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48~54

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必要性/ 段进朋   高维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12~117

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趋势/ 谭宗宪//“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18~12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与对策/ 张竺鹏//“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42~146

“三农”问题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 刘砚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23~127

建国以来农民地权观念的变迁/ 朱冬亮//“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94~99

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土地出让金研究/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3.20~26

农地制度:“公权”与“私权”博弈的现状、问题及改革建议/ 刘丽霞  韩喜平//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3.39~41

农村综合改革中新型土地生产关系的创制/ 孙津//“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00~103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现状与趋势/ 李珍贵//体制改革(京),2007.2.84~88

工业反哺农业时期“三农”税收政策研究/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61~66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理论、制约因素与对策/ 蔡雪雄   陈新艺//“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67~70

如何构建农村新型服务体系//“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27~30

农业部实施现代农业“十大行动”/ 宁启文//“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2.16

高科技与现代农业/ 石元春//学习与研究(京),2007.3.30~32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习近平//学习与研究(京),2007.3.18~20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 宣杏云//农村工作通讯(京),2007.3.26

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 胡瑞法 等//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3.74~80

农业技术产权实施的模式选择与保障措施/ 周衍平  杨学成//农业经济导刊京),2007.3.81~88

全面把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几个根本/ 郑文凯//“三农问题”研究(京),2007.3.167~168

 

      经济管理

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学理论创新研讨会综述/ 郭金兴   秦海英//经济学动态(京),2007.3.117~118

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 田国强//经济研究(京),2007.3.130~141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 卫兴华  孙咏梅//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3.5~10

中国民营经济的三大历史性变化/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3.11~21

2006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卫兴华   孙咏梅//经济学动态(京),2007.3.21~29,33

最优货币量准则研究新进展/ 陈享光   刘霄//经济学动态(京),2007.3.69~73

流动性过剩问题讨论综述/ 王碧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3.76~80

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中国税制改革新的里程碑/ 刘克崮//管理世界(京),2007.3.1~3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何立新//经济研究(京),2007.3.70~80,91

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 魏刚  肖泽忠   Nick  Travlos   邹宏//经济研究(京),2007.3.92~105

外资并购与外资政策理论研究的新探索——评《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 陈佳贵//经济研究(京),2007.3.157~159

2007年管理者必须关注的10个前沿观点// 商业评论(京),2007.3.32~62

                                                                                                                                                              

      市场营销

北京奥运  国家营销与中国梦想/ 林景新//市场营销(京),2007.4.12~13

“整合营销”:概念辨析/ 钟育赣//市场营销(京),2007.4.17~20

新经济时代传统店铺营销模式初探/ 钱正//市场营销(京),2007.4.23~24,49

罗技  在贴牌与品牌间优美滑行——对话罗技亚太区总裁倪天意/ 王缨//市场营销(京),2007.3.27~28

时尚营销策略研究/ 肖明超//市场营销(京),2007.3.38~39

奥运品牌营销:艺术战略的科学策略/ 蒋廉雄//市场营销(京),2007.3.42~43

国际化:用标准打天下——品牌国际化营销的N条法则/ 张锐//市场营销(京),2007.4.44~45

百度:更懂中文因而更懂营销——百度获得2006中国艾菲金奖案例解析/ 陈谷//市场营销(京),2007.4.52~53

情感营销成就耐克/ 任海//市场营销(京),2007.4.60~61

红牛的营销迷失/ 曾朝晖//市场营销(京),2007.4.62~64

Google神话背后的故事/ 刘坪//市场营销案例(京),2007.3.27~29

北京现代的销售流程与销售人员的指导/ //市场营销案例(京),2007.3.61~64

互联网时代的韩国市场营销/ 李斗熙  吕一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3.72~75

 

      国际贸易

浅议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拓展/ 王建邦//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3.3~7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一个文献述评/ 胡健  董春诗//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3.8~12

基于欧盟标准化外部性的我国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探究/ 陈淑梅//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3.60~67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探析/ 胡小娟  陈晓红//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7.3.75~78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 郭峰濂  盛水源//国际贸易问题(京),2007.3.68~74

我国科技兴贸战略的若干问题/ 王琴华//国际贸易(京),2007.3.4~9

我国装备制造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 黄伟//国际贸易(京),2007.3.10~13

加工贸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 马强//国际贸易(京),2007.3.23~26

高技术领域跨国公司战略调整的新特点及其影响/ 鲁桐//国际贸易(京),2007.3.47~52

当前世界贸易投资基本情况及发展展望/ 龚雄军//国际贸易(京),2007.3.57~60

选择正确的贸易救济政策是对产业竞争力的基本保障/ 傅东辉//国际贸易(京),2007.3.61~64

破“壁”而出——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影响//国际易(京),2007.2.18~22

后过渡期技术壁垒特性分析与应对措施/ 郭力生//WTO经济导刊(京),2007.4.23~25

搭建国际认证平台   促进我国外贸发展/ 出口商品(认证)技术服务中心秘书处// WTO经济导刊(京),2007.4.26~27

 

      电子商务、电子政务

多视角审视B2CC2C电子商务/ 王德利//电子商务(京),2007.3.23~28

C2C交易中诚信问题研究——基于博弈论模型/ 田婕//电子商务(京),2007.3.62~66

06年中国电子银行市场回顾与展望/ 方渝军//电子商务),2007.3.35~36

2006年中国IT服务管理回顾与展望/ 陈仲亿//电子商务(京),2007.3.37~38

EC2.0Web2.0环境下的电子商务新发展/ 孙晶//电子商务(京),2007.3.39~43

移动商务中的微支付市场/ 张京伟//电子商务(京),2007.3.44~46

我国Email营销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代文锋//电子商务(京),2007.3.47~49

试论区域电子商务整体商誉/ 黄敏  邵良杉//电子商务),2007.3.50~51

电子商务核心价值链研究——模型构建与实现/ 李建忠//电子商务(京),2007.3.58~61

网上购物配送新平台/ 奉小斌//电子商务(京),2007.3.67~69

如何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 赵伟//电子商务(京),2007.3.70~74                                                                                       

感知风险理论在网上购物中的应用/ 崔艳红//电子商务(京),2007.3.75~79

Web2.0时代对基于SOAXML开发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 李晓昀//经济师(太原),2007.3.75~76

关于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反思/ 李伍荣  林航//电子商务(京),2007.3.80~85

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四个基本思路/ 王安耕//中国信息界(京),2007.6.21~22

 

金融证券保险

新时期农村金融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 史建平//农村金融研究(京)2007.2.14~16

中国农户的信贷需求:生产性抑或消费性/ 黄祖辉   刘西川  程恩江//管理世界(京),2007.3.74~80

边际约束及成本结构变动下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陈鹏  孙涌//管理世界(京),2007.3.81~88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 中国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课题组//中国金融(京)2007.2.29~30

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一个文献综述/ 郑志刚//管理世界(京),2007.3.138~151

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前景与机制完善/ 薜誉华//金融与保险(京)2007.3.6~11

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浪潮的成因、目标定位与制度完善/ 费伦苏//金融与保险(京),2007.3.12~16

跨国银行并购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路径分析/ 何易  李文韬//金融与保险(京)2007.3.17~22

中国建设银行跨国并购的启示/ 张畅  //金融与保险(京)2007.3.23~26

我国金融业混业监管的模式选择与协调机制/ 廖凡//金融与保险(京)2007.3.60~64

金融支付结算系统四大领域问题的理论前沿/何光辉  杨咸月//金融与保险(京)2007.3.69~73

中国商业银行跨业兼营财险和基金之模拟分析/ 胡再勇//金融与保险(京)2007.3.97~102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的道德风险与防范/ 马飞//金融与保险(京)2007.3.147~150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用打包方式处置资产的风险/ 连剑平//金融与保险(京)2007.3.151~153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 曹晓燕//金融与保险(京),2007.3.166~168,172

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   提升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 刘明康//中国金融(京)2007.2.8~9

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模式选择/ 王素梅//金融与保险(京),2007.3.158~161

关于我国债券市场创新问题的思考/ 黄绍进//金融与保险(京),2007.3.162~165

关于股指期货交易计划的制定/ 杨一平  //投资与证券(京)2007.3.33~38

金融期货推出前的法律适用性问题研究 (上)/ 李强//投资与证券(京)2007.3.105~112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证券市场格局和重点问题/ 杨华//中国金融(京)2007.2.57~58

相互制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 谢汪宋  郑美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7.3.57~60

论相互制保险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江生忠王成辉//金融与保险(京),2007.3.120~124

 

      财务与会计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视角下的审计环境变迁分析/ 江中雯//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4.13~16

差旅费管理办法执行解读——财政部行政政法司有关负责人就《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 欣闻//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4.17~19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利润表变化浅析/ 彭宏超   马广奇//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4.19~20

新会计准则下可转换债券的会计问题研究/ 袁皓//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4.28~29

对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几项重要财务指标计算的看法/ 吴尚宗//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4.52~53

新债务重组准则引发的思考/ 向红梅  彭珏//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4.21~23

资产评估结果的调账处理/ 袁涛//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4.30~31

Excel在最佳现金持有量分析中的应用/ 钟爱军//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4.54~55

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新视角修正方法的运用/ 王瑞龙//财务会计导刊(京),2007.4.56~59

中小企业ERP项目实施阶段/ 罗伟//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4.71~72

西门子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特点与启示/ 王增业//财务与会计导刊(京),2007.4.73~77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应用/ 夏鹏  夏存海  徐子蒙//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7.3.11~15

 

      文秘与法律

请示写作中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李文//应用写作(长春),2007.4.9~10

如何写好外出考察报告/ 王立安//应用写作(长春),2007.4.17~19

“物权法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 郑小敏//法学杂志(京),2007.2.2~10

统一企业所得税法的必要性、改革趋势及其影响/ 刘剑文//法学杂志(京),2007.2.68~74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刑事法制的影响/ 赵永林//法学杂志(京),2007.2.75~77

新农村建设与经济法创新思路初探/ 周林彬  董淳锷//法学杂志(京),2007.2.78~81

格式劳动合同的行政规制论/ 高圣平//法学杂志(京),2007.2.124~127

移动电信服务合同的规范模式及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刘经靖//法学杂志(京),2007.2.148~150

论地役权若干法律问题/ 于宏伟  李军辉//法学杂志(京),2007.2.151~153

略论经济法的理念、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顾功耘//法学(上海),2007.3.16~24

论证明权与当事人收集证据制度/ 柯阳友//法学杂志(京),2007.2.100~103

论刑事再审申请审查程序之构建/ 白彦//法学杂志(京),2007.2.94~96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确保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黄彦芳  许红春  王学芝//北京教育高教版(京),2007.3.59~61

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再思考/ 蔡泽寰//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3.67~68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初探/ 高桥//中国高教研究(京),2007.3.69~70

回顾与展望:2006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基于对200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的统计分析/ 乐传永  孙立新//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2~7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冯增俊//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34~39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与实践对策/ 蒋锦标//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40~42

关于新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黄保德   李桂霞//教育与职业(京),2007.9.35~36

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的哲学思考/ 张珍秀//教育与职业(京),2007.9.37~38

“新双师”——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谈晓明//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2.47~49

狠抓内涵建设  打造特色品牌——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纪实/ 陈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9.58~59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讨/ 赵振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7.9.60

关于新型农民分类培训的思考/ 高强  朱启臻//教育与职业(京),2007.9.5~6

高职英语交际活动教学初探/ 刘利平//中国高等教育(京),2007.5.55~56

 

计算机科学

网络实验平台的设计/ 蒋志华//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4.2~4,9

基于数据仓库的组织人事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 窦忠秋   沈伯青//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4.5~9

基于用户访问记录的web挖掘研究/ 何典宋中山   刘济波//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4.57~60

局域网环境下安全准入认证方法的研究/ 罗亚军   刘磊   杨敏   关宇//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4.97~99,103

并行处理提高Oracle工作性能的研究/ 武欣嵘   袁晓勇//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4.112~114,118

Oracle9i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蔡焰//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4.119~121

黑客追踪策略/ 兰高志//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7.4.122~124

U盘管理看Vista安全改进/ 张宝霞//互联网天地(京),2007.3.24~25

基于TTS的农业信息咨询系统(AICS-TTS)的研究与构建/ 刘月仙   张俊峰   孙素芬  于峰//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海),2007.3.104~105116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

王前新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5

 

沟通技巧

李晓         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6.1

 

公关员职业培训与鉴定教材

国家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组织          编写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

闫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上下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同心出版社,2006.12

 

首都: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

王力丁          

同心出版社,2007.1

 

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

王力丁   王鸿春    马仲良      主编

同心出版社, 2005.10

 

最新实用公文范本大全

岳海翔     赵同勤         主编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蒋冠庄        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10

 

电子政务

张旭霞         编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1

 

公务员电子政务考试辅导

张锐昕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2

 

电子政务与网上工商

顾佳敏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

 

现代城市科学管理.上

马仲良      王鸿春      主编

同心出版社,2003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文件汇编:2003—2006

于法鸣      陈宇     主编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4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刘子操          主编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1

 

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宋斌文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

 

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会议文集

李华     陈跃雪        主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

 

农民闯市场实用营销知识探讨

葛深渭         编著

华龄出版社,2006.12

 

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庞守林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9

 

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

孔志峰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0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问题

刘仁伍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1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

刘民权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微观经济学

朱中彬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统计学及统计实务

沈萍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指南

许拯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金融企业会计

唐丽华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

 

网络会计

熊细银     熊晴海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2

 

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程

范翠玲        李岚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

 

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从2007年起执行

贺志东         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

 

市场营销案例精选精析

朱华     窦坤芳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

 

企业营销网络的设计与管理

高云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网络营销调研技术

时启亮      王莹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

 

外贸单证实务

贺雪娟           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9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用问答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1

 

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

徐孟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税法案例分析

徐孟洲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1

 

最新劳动法律政策全书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1

 

用人单位适用劳动合同制度疑难问题解读

廖正江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1

                                                                                                                                                                                                                                                                                                                                                                                                                                                           

电子商务应用

牟彤华        汪治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8

 

电子商务实验教程(2版)

杨坚争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电子商务实现技术

吴泽俊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电子商务技术基础

张宝明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

文燕平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技术

屈武江    王斌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

 

数据结构教程

彭波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

 

Visual  Basic   2005入门与提高

吕伟臣    霍言    李娟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范例导航        李永     李伟     贾海涛   等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

 

商务网站制作教程

陈保          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二)

                新华社专供信息

 

新华社专供信息是新华社针对高等院校的实际需求,为高等院校和教育系统的管理层提供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部委政务信息、教育内部信息、海外内部信息、高管信息、参考资料、参考消息、决策参考,以及相关的内部资讯和最新的政策制度、教育动向。经整合后的特供数据库包括:中外人物库、译名库、法规库等,它提供的新闻信息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区多、覆盖面广,每天不断更新1800多条的信息量。此外还有中外院校博览、中外教育动态、各界交流合作、教育研究、各界论坛演讲、留学天地、人才与市场、社会热点等专题栏目内容供选择。

在校园网内可以免费浏览和检索本数据库,临时用户名:xs,密码:xs。

网络访问地址:

http://202.204.214.100:8080/cgrs/workspace/login.jsp

本数据库由北京市属高校网络图书馆提供。